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训练感悟 > 浏览文章

康复教育培训心得交流

2010/1/25 9:25:06 来源:吴家堡镇残联康复服务员 作者:潘正水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康复教育培训心得交流

  大家好:

  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市残联组织的2009年康复员培训班的培训。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短短三天的学习,聆听了市康复中心数位专家的精彩授课,各位专家从多个方面讲了如何开展社区康复工作,针对种不同残疾类型采取相应的康复方法,以及残疾人辅助器具的基本知识与评估适配,等等,使我对康复工作有了更新、更深和更全面的认识。

  在这次的康复培训中,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我认为今后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以前孤独症只知道其中的很少的一点。通过此次培训有了详细的了解,为今后的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孤独症的情况。

  一、、『孤独症』的起源

  孤独症是成长障碍的一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成因怀疑源于大脑生理问题所致。1943年由美国肯纳医生 (Dr. Leo Kanner)发表医学研究报告后,命名该成长障碍为『孤独症』。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者在智力普遍低下的背景下,智力的某一方面相对较好或非常好

  二、认识孤独症

  孤独症的发病率约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五至十五。它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受民族、人种及社会背景的影响。据此推算,在中国至少应有50万自闭症患者

  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情况取决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训练治疗的效果,3—6岁为训练关键期,患儿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

  多数患儿如不及时训练治疗,长大后将无法适应生活和学习,造成终身障碍。经过科学的训练治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症状,部分儿童能可能基本痊愈。

  三、孤独症和自闭症有什么关系?

  "孤独症"和"自闭症"同为英文词的中译名。"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大陆地区的医学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 则是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台湾香港、地区,亦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使用汉字或汉语的国家和地区使用。 Autism 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自我,用来描述孤独症患者的突出特征 -- 他们的自我兴趣。

  四、孤独症病因

  孤独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有神经生理方面的变异。遗传曾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有关病因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尚不能证明遗传是唯一造成孤独症的原因。另一条线索集中在寻找脑功能的变异上。在脑系统的不同区域都发现了各种变异的存在,目前可以肯定脑部大范围区域的神经生理损伤是重要的因素。总之,关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最新研究的结果趋向于“多因素致病”说,即不只有一种导致患病的因素。

  五、孤独症儿童诊断

  A. 3岁前起病,具有孤独症的典型症状。

  B. 少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或在3岁后出现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可诊断非典型孤独症。

  C. 评定量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

  六、『孤独症』患者常见的行为表现

  注意:并非每一位自闭症患者均全部拥有下列行为表现,又或可能出现下表中没有描述的行为。

  – 和别人相处有障碍;

  – 害怕正视他人的目光;

  – 与人相处态度泠漠欠缺感情;

  – 爱用手势表达需要;

  – 不爱用语言沟通;

  – 装作听不到别人的说话;

  – 有过份活跃的行为表现;

  – 爱从事非一般性的游戏活动;

  – 抗拒学习的安排;

  – 对某些物件有难以解释的依附及拥有欲;

  – 面对危险的场合或事情,面无惧色;

  – 爱独处、不合群;

  – 身处嘈杂环境中,情绪极为不安定;

  – 缺乏安全感;

  – 对改变生活习惯有强烈抗拒反应;

  – 爱重复性地转动某些物件;

  – 害怕身体接触;

  – 害怕别人擅闯特定私人领域空间;

  – 过敏性的自卫反击行为;

  – 自我伤害行为(拔头发或体毛、抓伤手、拍打身体、…等);

  -强烈追寻生活习惯的同一性。

  七、孤独症四大特征

  1 、人 际 关 系 障 碍 〖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

  2 、沟通 障碍 〖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

  3 、刻板 行为 〖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

  4、 对外界 反应异 常 〖反应过弱〗很多孤独症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而有过带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经历

  八、训练的内容

  ? 一 建立学习的习惯

  ? 二 沟通能力

  ? 自闭症儿童在五、六岁前是否发展出语言,对其日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来,沟通的能力培养可分为二部份:

  ( 1 )语言理解能力( 2 )语言表达能力

  ? 三 人际关系

  ? 四 生活自理

  ? 五 消除不适当的行

  ? (一)模仿:从大动作开始,每天从做早操、体能活动、蹦蹦跳跳等大动作开始模仿,进展到听指令做动作,如手举起来,转圈圈等。

  ? (二)增加口腔自主性动作能力:从ㄚ一ㄨㄝㄛ、啦˙˙˙等开始模仿,再是模仿拟声词,先藉用拟声词建立发音技巧,如小狗来了汪汪汪、小猫来了喵喵喵、电话响了铃铃铃等,比较容易让他学习,增加口腔动作计划能力;再来是仿说语词、片语、句子等循序渐近,再自动说、问答、叙述故事等。

  ? (三)发展认知:扩展他的生活经验,让他了解每件事和认知结合,才不会流于只仿说而不意会,所以要教小猫时应要让他同时看到小猫或图片,才发出小猫、喵喵等声音,口语和认知的结合是相当重要的,日后才真正能对他的自动说有帮助。

  ? (四)其他建议:提供功能性沟通工具,在孩子还不会口语沟通时,可使用一些其他沟通方式,如使用手势、动作、指图片等的综合沟通法。增加他的沟通动机,不要太快速满足孩子,制造他的沟通需求,他才有机会跟你做沟通、互动。一定要随机教学,孩子摸到什么,看到什么,就可以告诉他,点点滴滴地增加他的认知,随时都是适当的教学机会和情境。重复的累积,孩子会在长期记忆达到时,再适当情境发展出自己的口语。

  九、孤独症的主要康复目标

  康复目标1、讲求人性 (尊重儿童的需求)

  2、启动快乐(情绪稳定或快乐、自主地生活)

  3、走出孤独(分享着与人交往的快乐、敢于面对自己、因接受自己而变得平静柔和

  十、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的思考:

  1随着成长,是不是问题都能提前替他规划,要不要培养孤独症孩子的自我规划能力? 为什么他们有一些生活能力,而家长却说:不留钱会饿死,留了钱会被害死?可不可以转变? 即孤独症的孩子能培养出自我管理能力、基本分辨能力、与一定的人安全交往的能力吗?

  2要不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会怎样?用下指令的手段能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吗?

  3强化(增强)的作用与自我接纳的关系

  4我们有很强的心理治疗背景吗?

  5会数20以内的数,却听不懂常用的“我想多给你一个,是几个”。动静态技能教什么?

  十一、“孤独症儿童康复的自主交往训练法

  经过几年的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特别是帮助孤独症儿童稳定情绪、关注和解读他人心理、适应现实生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提出情绪调整是首要目标,在情绪调整之后,儿童会主动出现“关注外界”的行为,我们借助这个契机,顺水推舟地培养他们的参照能力,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然后还要让儿童知道别人为什么这么做,这就是“意图理解训练”。在理解当前意图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想象力的训练培养儿童对今后事情的预知力、对以前事情的联想力,这样孤独症的孩子就能理解我们,也愿意与我们合作分享了。最终促成孩子的自我接纳。这就是这套方法的主要内涵。

  十二、理论依据

  除了借鉴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rdi的动态技能说以外,还有两个重要依据。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968年提出的,这种理论基于心里学角度来说的:人共有五种需要

  5、自我实现

  4、尊重的需要

  3、爱与归属 社会交往需要,与人交往的前提是什么

  2、安全需要

  1、生理需要

  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感受,不要受到字面意思的困扰,如3岁以前的孩子心理感到自己是衣食无忧的、也没有受到过排泄方面的压抑,就会产生满足感。它不是“量化性的”、“理性的”满足,是一种油然产生的内心的充实。其作用是:用来分析人性,分析孤独症孩子要什么,没安全感的孩子一定格外要关注。如常做出意外之举

  A生理需要

  主要指人对食物、水、性和休息等的需要,是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出现的需要,也是最先应满足的需要。这种低级需要在早年应尽可能地满足。满足吃喝,满足各感官刺激,婴幼儿就觉得很舒服、很愉快。吃、喝、拉、撒、睡、玩的需要都很满足了,孩子就会产生安全感,产生愉快的情绪,产生对外界的主动关注和追逐。

  B安全需要

  是在生理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人都渴望自己生活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

  在儿童生活的早期,主要学习活动是通过各种玩耍实现的,满足孩子玩的需要,在玩中要收获快乐,有比赛性的就要赢,这样他就感到满足。渴望拥有自由的心理氛围,这样心里就能安全了。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渴望有强大的心理力量作后盾。安全感满足的孩子,自我发展的需要得到提升,3岁以后就有了明显的亲近行为、独立自主的意识萌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如果此时经常遭遇小挫折、经常被认为不如别人,经常被施加压力(如听到“你不乖就不要你了!”、“你快点追她,追不上就不给你吃饼干”),他就不能有稳定的、持续的安全感。

  C归属与爱的需要(交往需要)

  人都有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含给他人爱和接受他人爱)的需要。要有人陪伴、有人关心、有人交往,也包括有人爱。渴望交真心朋友、追求家长、老师、同伴的接纳和认同都是这种需要的表现。通常是在上两层需要基础上产生的。这种需要如不能满足,个体就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精神生活上可能会越类越痛苦。

  社会上大多数人也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需要为别人付出,因为只有付出才能得到认同和接纳。

  2儿童交往发展理论

  儿童交往发展的阶梯与需要满足息息相关。读懂孩子的需要,适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就是在促进他们的交往,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儿童的交往与需要发展阶段

  1)物感阶段

  有很多孤独症的小孩在情绪调整后期都指向对某些物品的大量关注

  2)人情感萌芽阶段

  1岁半以后,儿童借助物开始关注了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儿童越来越关注人的行为,自己和他人开始有别了,真正的人情感开始萌发 。此时的孩子会比较粘人、提的要求也比较多 。

  3)自我意识初建阶段

  2、3岁时,儿童开始频繁地认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这时他才开始明白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是谁的。给物品找主人和大量占有物品、占有人的欲望大量涌现。

  此时的孩子经常沉浸在真正的游戏中,所谓真正的游戏就是指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游戏。他们快乐地摸这弄那,并开始找寻“玩伴儿”,常常会要求一个大人陪他玩,之后是与大孩子、或脾气好的同龄孩子玩。

  4)依恋感、认同感产生阶段

  3岁到4岁是儿童安全需要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前两层需要的一个明显转折期,十分关键。他们在寻找人与人之间的、令人愉快与天然向往的亲情感,充实安全感 。部分男孩子会变得很淘气,女孩子喜欢粘着父亲。

  聪明之举是变得“弱一些”,如经常请孩子帮忙抬所谓的重物,经常表现得不如孩子反应快,跑步比赛时经常“认输” 。

  如果这一时期家长管制过多,男孩子没有威武感的表达和体验,以后会怎样?

  5)变换交往关系阶段

  交往重点是与熟悉的人进行频繁的接触,进行关系的转换,创造新的玩法,确立自己与一、两个亲人或同伴的稳定的关系,也开始进行思想交流。“不再认生但喜欢与个别人交流”,比较排他,决不接受不喜欢的同伴,也听不进“逆耳忠言”,难以接受为他好的、管教性的语言。“需要一再认同,能认同他的人就接受,不能认同的就不愿接受”

  6)多角交往关系初建阶段

  6、7岁是儿童交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他们开始上学了,有了稳定的“同伴源”——同学,认知能力也有了长足地发展,他们可以处理与几个人之间的复杂多变的关系了。伙伴开始增多,角色游戏开始增多,理解别人意图的能力开始增强,并有了进一步谋求同伴认同的意识,以后还逐渐出现了小团体意识(合作意识萌芽)、让步意识等。

  ? 六阶段的基本关系

  ? 调整情绪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但先调整好情绪才能“上路” 。关键的一步—调整情绪:让他心情愉快了、身体舒服了,以前失去的触觉体验回来了情绪调整的目的是觉得环境安全、有想跟人交往的愿望、有共同关注点。

  ? 关注外界:舒服了以后就会对外界感兴趣,对自身的反应进行重新加工,如果此时依然感觉舒服,感到安全就产生亲密感,有了进一步互动的主张。但此阶段看外界了,要求和疑惑同时增多,要东西、提条件缠人,粘人感剧增

  ? 相互参照:与外界互动意味着“我对你们要产生影响”,“能互动就感到被接纳” 。

  参照活动、被参照者、参照者

  意图理解:在被接纳的基础上完成复杂的加工,逐渐明白了对方的心理感受

  ? 拓展想象:在增加情绪理解的基础上能设身处地、超越空间、时间地预想,理解了对方的很多情绪体验。

  ? 合作交友:与某个同龄人、亲密家人形成稳定的交往关系,越来越相互理解和接纳。有了朋友的支持和依靠,我们内心的力量会成倍地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才能不断提高

  康复训练中注意事项

  ? (一)对於活动量过大的自闭症学生,座位的安排要远离教室门口,以免上课中容易跑出教室外.

  ? (二)包容与接纳自闭症学生:不因他们特殊的行为模式而拒绝他们.

  ? (三)尽量了解自闭症学生的优势部份.

  ? (四)关怀自闭症同学即使他们无法表达自己,亦能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

  社区教育环境与社会保障环境

  ? 让孤独症儿童进入到社区生活,幼儿园、学校的接纳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社区有为孤独症儿童提供特殊教育师资的责任和义务,有些国家规定凡接受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须配有懂得孤独症的老师,如此等等。以尽可能保证孤独症儿童进入社区教育体系。

  ? 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环境是社会保障环境,一个儿童因其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巨大障碍而难以适应社会,并由于这种障碍(目前被认为)的终身性而使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前景受到威胁,因此最使患儿家庭困扰与忧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他们的生存获得保障,这里生存不仅意味着有饭吃,有衣穿,有包含着对他们受教育权利、就业权利、发展权利及灾难防御权利的认可与尊重,

  孤独症训练体会

  A、 不要太强调“孤独症”,应把孤独症尊重成一个人────一个儿童────学童────有特殊需要的小孩────一个发育落后的小孩,进而是“孤独症”的小孩。

  教育是长期性、全面性,着重于生活上、人格的塑造。另外一方面,发育落后的儿童正常部份要大于异常部份,也就是说我们常用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小孩的缺陷部份,再设定学习目标与训练计划,而忽略了小孩会的部份,正常的功能没有去应用、去发挥,就会退化下来。

  B、强调工作人员的人格:专职、专业的工作人员,

  ? 应该是性情温柔,喜欢吸取新知的。

  ? 坚持不采取体罚、吓骂、刺激的方式。

  ? 发现问题无法以专业能力来解决时宁可搁置,再求他法,不可用体罚.

  B2、积极方面:

  ? 对小孩采取信任与尊重的态度再配合好的专业技巧,效果会更好。如:情绪问题、自信心、好奇心方面是无法用行为目标来训练的。

  C我们康复中的个种教育安排、是从接受服务个体的场所需要来考虑。我们强调教育的功能和终极目标,而不是要片面的技巧。

  D.课程的安排:个别教育计划

  ? 对孩子进行能力测试和行为评估,这些准备工作就是课程选择的根据。

  我们经常将自己置于一个改造者的地位上,要让这些孩子变得正常,或者当我们抱怨为什么这样或那样时,我们是在否定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孤独症儿童不是不可以改变,但要他们改变的前提是我们自己的改变。我们需要学习更好的方法,掌握更多的技巧,才能与有这样特点的孩子相处,才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

  4.强化并不是强迫

  无论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什么项目的训练,最忌讳的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对孩子实施强迫,因为在长期的强迫下孩子的心理处于极大的压迫之中,使他产生对学习性活动的害怕、厌倦、反感等抗拒心理。所以他们会以各种方式逃避学习性活动以表达他们的反抗和寻求自我保护。由于在孩子和家长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交流和沟通障碍,他们的表达方式常常是怪异或不可理喻的,如东张西望,到处乱跑,频繁出现刻板动作,怪叫和不停地笑,甚至出现攻击性、破坏性和自伤性行为。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对学习性活动,更会对任何形式的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和逃避性心理。因此反而加重了他的“自闭性”病态表现。总之,家长用打孩子的方式强迫孩子遵从家人的要求是绝对不可取的,并且其他任何不考虑到孩子拒绝学习原因而简单施行的强迫手段都只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孤独症可以治愈吗?

  ? 由于尚不明了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和发病部位,因此仍没有效果显著的医疗手段。从这一意义上讲孤独症目前属于无法治愈的疾病,也就是说孤独症将长期甚至终生伴随着患者。但如果“治疗”定义为并非仅指医学治疗,而是包括一切能够有效促使患儿病情好转,增强他们社会交往能力及适应力的训练疗法,目前国际上各种类型的训练疗法则是名目繁多

  由于孤独症的各种表现特征可能分散出现在患儿不同的发展时期,且不同的患儿的具体表现也往往各不相同,很难进行比较。所以在面对不同疗法和训练手段时,不能因某一种方法适合某一患儿,或曾对某一患儿病情的好转有显著疗效,而把这种疗法视为普遍适用的治疗手段。

  训练要进行多长时间?

  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干预工程,需要训练者有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和恒心。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几乎在他们成长的全过程都需要伴随训练矫治。只要坚持正确的训练, 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人们认为不可能学会的东西,具备人们认为不可能具备的能力。美国孤独症研究所所长瑞姆兰博士 ( 一位家长,儿童心理医生) 就曾经说过:" 当你面对孤独症患儿时,要努力去感觉他这一段时间又学会了什么。" 一位已经帮助自己患孤独症的女儿成功地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德国母亲感慨地说:" 孤独症的孩子能走多远,只有上帝知道; 我想知道的是,与昨天相比,我的女儿今天又学会了什么。

  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前景

  ? 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 患儿个体条件——病情的轻、重差别

  – 社会生长条件——确诊时间,诊断后有效干预和训练的条件

  – 社会接纳能力——就学、就业的机会及法律保障

  而在其教育康复方面,刘主任还讲了结构化教学,还有多感官训练,等方法。这些康复训练方法都是他们康复中心多年的实际康复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与我们的康复教育方向和模式相吻合。这至少也能坚定一下我们开展孤独症教育康复工作的信念和决心。

  其次,刘梅主任主讲的ABA行为分析法在孤独症教育康复中的应用,确实为我们开展孤独症教育康复工作提供了许多值得推敲和尝试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许多解决孤独症行为问题的方法。同时,作为康复员,这种训练方法在康复教育的其他方面,我们也能学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通过此次培训,我想,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关注的应该是患者和孩子本人。我们应该走进他们的心灵,研究他们的心理,探求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康复方法。基于此,刘主任讲了许多有趣的例子,也包括他的康复中心正在康复的儿童的故事,我也因此深受启发。例如:当需要康复的儿童不配合我们做康复工作时,该怎样做呢?是训斥孩子,还是分析问题的原因,探究积极的方法,实施引导呢?冷静的分析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在现实中处理问题的时候,有没有真正把握这份冷静,去理智的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多一些积极、客观、公正,少一些消极、主观的态度。我想,这至少是我今后该学习和尝试的。

  还有一点,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到,许多家长之所以对投入到对孩子的训练、辅导中失去信心,是因为他们感到无从下手,始教无路,求教无门。不少家长在开始发现孩子发育滞后时,曾投入相当的精力、财力和心思帮助他们,但往往由于收效甚微或者根本看不到效果,而在失望及至绝望中放弃了努力。这种状况的存在,我想,这也是我们康复员今后工作中用我们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去解决的问题。

  总之,这次培训对于从事康复工作的我们是非常有意义的。至少,我们能从中受到许多启发,得到许多收获,这也将激励我们去开展一些尝试,为形成和完善我们自己的工作特色和康复模式,提供一些科学而必要的指导。

  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

0% (0)
0% (10)

下一篇: 自闭症孩子们的游戏 上一篇: 趣味性课程的设置技巧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康复教育培训心得交流]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