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自闭症论文 > 浏览文章

关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幼儿园教育的探讨

2009/7/31 9:05:39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作者:张娟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在北京一个孤独症儿童训练机构网页上有这样一首诗:

  有人说你们是星星的孩子

  我想知道你的世界在哪里,

  你们像雨点一般从天边落下,

  来到我们身边,

  闯进我们的生活,

  让我告诉你,

  这个世界也很美丽。

  诗中所说的“星星的孩子”就是儿童孤独症患者。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外表清秀、漂亮,但他们似乎对外面的一切漠不关心,终日沉浸在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封闭的世界里,不主动与人交往,游离于主流社会生活之外。目前中国约有50万儿童孤独症患者,其中约有10%属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其自闭程度较轻,智商正常或处于边缘智商,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或认知的潜力,但言语和交际方面的障碍还是阻碍了他们融入社会群体的道路。对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如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进行社交、言语、行为矫治和训练,他们完全有可能回归到主流社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这需要家庭、教师和儿童心理医师的通力支持与协作。

  幼儿园对于学龄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会化场所,和正常儿童在一起学习生活,将使他们在社会能力方面和接受教育方面均能受益,因此这里主要探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教育问题。

  一、对孤独症的认识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据医学专家的解释,孤独症是由于儿童的神经有异常现象、其新陈代谢有障碍或身体免疫功能不良等造成的。这种异常和障碍能在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进程中显示出来,如语言发展延迟或缺乏,感情和社会互动困难,行为和兴趣异常等。

  每个孤独症患儿病情的轻重都是不一样的,随患者的自闭程度、智能、年龄、后天学习环境等,每个孤独症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都是不同的。一般按照自闭程度和智能高低将孤独症儿童分为高功能孤独症和低功能孤独症两大类。

  凡智能发育在正常范围(10≥70),保持一定的认知和语言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且不伴有癫痫发作和脑器质性病变的称为高功能孤独症,反之,智力低下,不会使用语言或非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度自闭症患者称为低功能孤独症患者。

  由于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查明孤独症的病因,所以对于{孤独症患者不能采取病因治疗,即没有特效药物可用来治疗孤独症。目前惟一可行的就是采取教育训练的方法来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而且实践证明,教育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的提高确实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干预越早取得的效果越明显。

  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特征

  (一)认知功能不均衡:与正常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功能具有不均衡的特点。一般来说,其操作智商高于语言智商,机械记忆、空间视觉能力好于抽象、理解、概括和想像能力,视觉学习能力好于听觉学习能力。这种不均衡的直接表现就是孤独症儿童的某些能力与同龄孩子持平,甚至于超出同龄孩子,但同时又有些能力要比同龄孩子差很多。

  (二)语言及沟通障碍:有重复语言,即会重复别人的语言,主动性语言缺乏。即便有些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能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但在语言应用时仍感到困难,特别是缺乏与人一来一往的交往性语言,非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理解嘲讽和反话。

  (三)兴趣狭窄:他们兴趣的强度和集中度异常,可以几个月不变地喜欢几个固定的东西或坚持固定的或奇怪的玩法,对感兴趣的东西一次可以专注地玩上几个小时。

  (四)注意力分散:因兴趣和集中力常在某一点上,而对周围的其他事物就没有关心,对外界的注意力比较差,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能追随老师。

  (五)社会交往障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往往不合群,在与小同学的交往中,有些聪明的孤独症儿童会接近其他孩子,并试图建立起友谊,但他们的能力因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如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向其他孩子,不理解对方的感情反应和需要,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非语言性表达如点头、微笑、瞪眼等,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与人交往的愿望,往往通过搂抱、拉扯等动作来表示,反而引起别人的反感与排斥,结果还是遭到孤立。

  (六)不良行为:尽管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智力水平上与正常儿童比较接近,但由于其自身存在一些缺陷,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与正常儿童的很大的不同。如由于对指令的理解力差和注意力分散导致一些不服从、不合作行为,因表达障碍导致一些不适当的社会行为,如大叫、下座位、扔东西等,因对交往恐惧导致退缩行为等。

  三、幼儿园教师对孤独症儿童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由于社会上对孤独症儿童的认识不够,幼儿园里的老师往往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表现为脾气古怪或发育迟缓,在对待孤独症儿童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一)认为孩子调皮,不听话

  孤独症儿童与调皮、捣蛋的孩子有着本质的不同,调皮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是有意识进行的,往往是逆反心理在起作用,而孤独症儿童则是由于病症的表现或对规则的不理解才做出出格的举动。

  (二)认为孩子性格孤僻

  孤独症儿童与单纯的性格孤僻儿童也不同,后者往往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如长期被父母或其他人所忽略,得不到重视,或者是由于缺乏自信造成的。单纯的性格孤僻儿童不存在语言方面的障碍,其孤僻的性格通过心理治疗等方法可以得到根本性改变。孤独症儿童的不合群或孤僻主要是由于神经发育上的障碍导致的,如语言发育迟滞、理解力差等阻碍了他们与人交往。老师在对孤独症认识不足的情况下,误认为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平日一定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其实孤独症儿童所表现出的症状并不是由所谓的“冰箱妈妈”或“冰箱父母”造成的。

  四、幼儿园和老师对孤独症儿童的态度

  孤独症儿童表现出的自闭与外界隔离,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文化刺激,生活范围受到局限,社会经验缺乏,因此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最有效的帮助是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重新回归主流社会,对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这种帮助所取得的效果将更为显着。但是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在一起交流时,感到最苦恼的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幼儿园及老师接纳他们的孩子。

  经了解,老师对孤独症儿童的态度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听之任之的态度。这是相当一部分老师的态度,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只停留在“别摔了”“别跑了”,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不出安全事故,不影响别人就行;或者给孩子一人安排一个桌子,以免对其他孩子造成影响。对一个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来说,放任自流对其康复是非常不利的,孩子只能是在幼儿园虚度光阴,这种做法与家长们期望孩子在正常幼儿园接受良性互动的愿望相背离。

  一种是排斥的态度。在幼儿园里,由于一些行为问题,较之正常儿童,孤独症儿童需要老师付出额外的劳动和心血,加之学前期的小孩子本身自我约束力差,容易模仿,给班级秩序的维护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很多老师遇到这种小孩都深感头痛,不愿意接受这些孩子,有的幼儿园因为没有老师愿意带这些孩子,甚至出现了抓阄定班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老师对孩子进行劝退,明确告知家长“你的孩子不适合上幼儿园”。

  还有一种就是难能可贵的接纳态度。幼儿园不仅接纳了孤独症儿童,班级老师还注意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别的小朋友来共同帮助孤独症患儿,营造出良好的交往环境,很多家长为此对老师心怀感激。

  孤独症儿童在幼儿园中与正常孩子接触,是其扩大生活范围,增加社会经验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作为一个对社会、对孩子负责任的教育机构,幼儿园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来接纳这些有问题的孩子,不应该只是把个别化教育挂在口头上。

  五、幼儿园老师该如何应对高功能孤独症儿童

  有学者做过孤独症儿童和弱智儿童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组平均智商为71.6±7.8,较智力低下组的52.5±11.5显着高(p.001),但社会适应商数孤独症组为55.1±13.9,较智力低下组的75.2±16.9显着低(p.001),这一结果提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应着重针对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水平。也就是说对于孤独症儿童,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其学会社会生活技能,设法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要教给他们具体的社会技能和待人接物的常识,使他们在社会的接触中得到更多成功的体验。但是具体该如何操作却经常考验着老师与家长的专业与智慧。下面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教师和家长有所帮助。

  (一)创造友爱互助的集体氛围

  幼儿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孩子在这里会对秩序、规则、道德等建立起初步的认识,教师的态度会对其他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都来关心、帮助孤独症儿童,主动和孤独症儿童一起玩,这会起到两方面的效果: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他和大家在一起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有助于摆脱沉溺于自我世界的倾向;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可以滋养一颗仁爱之心,而这些恰恰是独生子女身上较为欠缺的。

  老师可以在班上选择几个有威望或人缘好的孩子,有意识地让他们与孤独症儿童建立起玩伴关系,帮助他提高交往能力。

  (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以琳自闭症论坛(http://www.elimautism.org)上有这样一个例子:记得有一天,老师讲种子的传播,讲完后老师让我儿子把装种子的花瓶送到架子上,儿子高兴地抱着花瓶送到架子上,就在他转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另一个花瓶。一看花瓶碎了,其他小朋友都开始向老师告状,儿子也吓得哭了。这时候,老师拿起扫帚,一边扫一边说:“小朋友,你们不应该责备舟舟,实际上舟舟为我们做了一件好事,你们想,种子掉在地上,老师把它扫了倒在土里,不就等于种子的传播了吗?”听了老师的话,小朋友们马上安静下来了,有的跑过去安慰舟舟,帮舟舟擦眼泪,儿子也转涕为笑(回家后还让我替他种了两盆豆芽)。一场轩然大波就在老师巧妙的解说中平息下来了。由此看来,一个好的老师,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不仅对孤独症儿童,就是对正常孩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孤独症儿童的不良行为在宽容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自闭儿的行为差失,常是他们在困惑、迷失或震惊的人生体验中寻求生存的结果,他们大多不会解读别人的反应,因而生存也比一般人辛苦。如有些孤独症儿童在老师讲话或讲课时常常会下座位,是因为他不理解为什么非要坐在这儿听讲,而不能到旁边去玩玩具;有的孤独症儿童有拉扯或拍打其他小朋友的行为,可能是想跟他们玩,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有的孤独症儿童尖口叫则可能是为了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或者是因为他已经感觉没有能力去控制目前的状况而对内心产生压力做出的一种宣泄;等等。

  对于这些行为,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其宽容一些,不要立即采取严厉批评,因为孤独症儿童往往没有耻辱感(荣誉感同样缺乏,因为它们都是抽象的),所以他可能对老师的批评无动于衷,也就谈不上有明显的收效。

  宽容并不意味着不作为,任差失行为发展下去,而是指不要用严厉的态度来对待孤独症儿童,应该想办法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帮助他纠正:如果他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老师可以教他走到伙伴面前打招呼;有的孤独症儿童想接近别的小朋友时会捏小朋友的手臂或拉扯小朋友的衣服,老师在争取其他小朋友的理解的同时,也要让孤独症儿童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于上课时爱下座位的孤独症孩子,可以安排几个活泼懂事的孩子坐在他旁边,在他开小差或想下座位时来提醒他。

  提升孤独症儿童在普通教室内的学习能力,是回归主流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幼儿园里训练孤独症儿童在老师教授知识时能坐下来不离座位,是为其将来能进入正常小学学习做的一项十分必要的准备。

  (四)抓住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点

  认知能力的提高对孤独症儿童其他能力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若老师注意抓住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点,对他们的教导会更为得心应手。

  1.牵引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

  孤独症儿童经常会由于把思想过度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某件事或自己内心的某个想法上,而分散注意力。老师要不时地提醒他注意听讲或有意识地对他进行提问,促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靠近孤独症儿童,与其缩短身体距离,可以对孤独症儿童造成一种空间上的压力感,也可以促使他集中注意力。

  2.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要简短、清楚。

  孤独症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力比较差,老师在与这类孩子互动时,应尽量把事情陈述清楚,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句子。其次,老师不要把句子说得太长,因为太长的句子往往使孤独症儿童不知道其重点所在,就会采取断章取义的做法来对老师的话做出反应。当发现孩子听不懂时,老师应改用简短的句子表达。此外,还要尽量避免使用哩语、双关语和反讽语,因为孤独症儿童并不能理解这些。

  3.借助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

  孤独症儿童抽象性与概念性的思考较差,有些孩子可以学会抽象的技巧,有些则永远学不会。当教学内容需要抽象概念时,老师可以借由视觉辅助如绘图、文字等来加强其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老师上课时对大家说“请小朋友们画一个圆”,如果孤独症儿童对这个指令没有反应,那么老师可以拿一个画有圆形的图片放在他面前,指着圆形图案对他说:“这是一个圆,请你画一个圆。”这就是视觉上的辅助,有助于孩子:把语言中的“圆”这个音和实物对照起来,增进他的理解力。

  (五)老师、家长之间要保持经常性沟通

  每个孤独症儿童在现实中的表现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老师与家长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尤其是家长要把孩子的情况如实地告诉老师,不要隐瞒,让教师对孩子的真实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六、结语

  医学界的研究表明三到六岁是孤独症患者的最佳干预期,是对其预后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期,这三年时间刚好是正常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如果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能在这个关键期里接受合理的教育和训练,他们完全有可能走出自闭,不仅变废为才,而且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里仅探讨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教育问题,但不是说单靠幼儿园就可以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问题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家庭更需付出艰苦的努力,也就是说对他们实施融合教育才是帮助他们走出孤独的惟一途径。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关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幼儿园教育的探讨]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