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自闭症论文 > 浏览文章

什么是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教育

2008/9/18 来源: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作者:甄岳来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首先,孤独症儿童缺失了什么?

  “我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好象他能学会很多东西,比别的正常的孩子学得还快,别人不会的他能够会,但是,别人都会的,他又不会,别人都会和孩子玩,他不会和别的孩子玩。”

  “我以为人家会骑车,我们也学骑车,人家会游泳,我们也学会了游泳,我教会了很多很多东西,可是,他还是和别人不同,还是一个孤独症”

  全世界不分种族与地域,孤独症儿童表现惊人地一致,诊断的主要标准也是大致相同的。孤独症儿童表现出的种种可观察的障碍,既成为了人们诊断孤独症的标准,也成了教育训练要纠正的问题。

  而人们直观观察到的所有障碍,可以说都是一种现象,比如异常行为,重复语言,无目光对视,注意力短暂等等,这些现象导致了孩子的沟通障碍,最终使孩子融入社会困难,使他们的社会融合性丧失。其实,可怕的不是孩子的这些表面的异常现象,可怕的是这些现象导致的那样一个最终的结果。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独症孩子到底失去了什么?孩子失去的是能融入人与人关系中的内在动机和行为方式。所谓的融入社会就是融入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而人与人的交往又是有规则的,因而,按照规则去建立与别人的联系,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在孩子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自己和其他个体、和自己所在群体的关系。这种关系不管孩子是否认识到,它都客观存在,只有孩子能认识、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的时候,孩子才具有了社会性。一个两、三岁的婴儿,能够知道母亲是给予自己温饱和安全的人,而母亲的这个“功能”是别人没有的,自己要从母亲那里获得温饱和安全的满足,必须让母亲高兴,于是,根据这个认识与理解,孩子会在母亲不高兴的时候停止哭闹,通过自己的行为的主动调节,以减少母亲的烦躁情绪,这就体现了孩子对自己和母亲关系的把握,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在家庭生活中,要求孩子用餐的时候负责为家人拿取餐具,让孩子理解自己拿取餐具的行为和家人用餐的关系,这样一个被孩子理解的“拿取”行为,就是孩子社会性的表现。

  任何技能,任何行为,只有建立在自己与他人联系的基础上,才具有社会性,建立社会性的技能与行为,才是孤独症康复训练要追求的目标。

  语言训练,动作训练、行为训练,注意力训练、认知训练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打通孩子连接他人的渠道,而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如果我们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而孩子不能把学到的语言用于人际沟通,那么这种语言训练的价值是零。我们训练了孩子认识颜色,按颜色分类,这种抽象能力需要适时地实现向社会认知提升,孩子需要给社会生活事件分类,然后按照每一类社会生活事件规律处理交往问题,这个时候,认知训练才实现了它应有的康复价值。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什么是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教育]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