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浏览文章

残疾儿童康治疗复现状

2014/7/12 8:36:41 来源:星岛环球网 作者:陈诗圆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近年来,从民间到政府,越来越多的人对残疾儿童伸出援助之手。然而钦州市残疾儿童救助却面临着“有项目无人识”的尴尬局面,许多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患儿在6岁前未能及时确诊,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期。7月10日,记者与志愿者们一同走进钦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与专家探讨残疾儿童救助现状和康复之路。
  康复有效 孩子融入社会
  7月10日早晨,钦州团市委组织20多名青年志愿者来到钦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幼儿园,给孩子们送去礼物,陪他们一起玩耍。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妞妞(化名)和小伙伴们一起用歌声欢迎青年志愿者们的到来。难以想象的是,半年前,她还不会说话。
  特教老师吴春华告诉记者,妞妞是一名聋儿,听不见也不会说话,但她父母一直没有发现。直到妞妞5岁时,才被残联工作人员在筛查时候发现,带到康复中心。
  在康复中心里,还有55名像妞妞一样的孩子,他们有的患有听力障碍,有些则有智力障碍和孤独症。2009年,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在钦州落地,对3~7岁残疾人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至今,已经有150名学龄前残疾儿童在中心接受了康复训练,还有不少儿童经训练后进入了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小学,真正融入社会。
  项目免费 家长遗憾错过
  小杰(化名)的父亲是一名医生,直到5岁,他才发现儿子有些“与众不同”:不会主动与人打招呼,说话的时候眼睛不会看着对方。经过到医院进行筛查,确定小杰患有孤独症,父亲将孩子带到康复中心治疗。
  “不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医生父母,都无法及时发现孩子的不同,更何况普通家庭的父母。”钦州市残联综合科科长张彦说,送到康复中心来的基本是五六岁的小孩,都差不多超过了最佳的康复年龄。张彦将残疾儿童被延迟康复归结为三种情况:一是家长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以为小孩子只是学说话较迟或者“多动症”;二是家长思想守旧,碍于面子不愿意承认孩子是残疾儿童,放弃治疗;三是家长知道孩子需要康复治疗,但个人承担不起高额的康复费用,也不了解康复中心有免费康复项目。
  “我们是国家康复项目的定点康复机构,承担着国家‘七彩梦’聋儿、孤独症康复项目和‘彩票公益金’智力残疾康复项目。在康复中心,只需符合相关条件,学费是全免的。”张彦无奈地说,尽管这样,还有很多需要康复的孩子并没能及时来到这里进行治疗。
  目前,送到康复中心的残疾儿童,都是在医院检查的时候发现的。各县区的残联也会定期做筛查工作,把发现的残疾儿童情况报上康复中心来。为此,2013年,钦州市成立了筛查中心,专业筛查残疾儿童,希望能够早干预、早治疗。
  治疗之困 专业师资紧缺
  特教老师的紧缺,也是制约残疾儿童康复的瓶颈之一。
  “老师和学生的最佳比例为1∶3,中心目前有30名教师,对于下学期学生增至100名已经基本配足,但总体还是紧缺。”钦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副主任庞翠告诉记者,特教老师不仅要教会残疾儿童学习,还要教会他们生活自理,比起普通教师,要付出更多。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让特教老师的流动十分频繁。“今年我们已经提高了特教老师的待遇,但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还是比较少”。
  令庞翠担心的,除了师资紧缺,还有残疾儿童康复后的学龄教育问题。“比如一个孩子,在我们这里康复一年后回家,症状可能又复发了,那这一年的康复就白费了”。
  张彦向记者透露,为了让参加康复的残疾儿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钦州市残联准备申请出台一项措施,对于正在参加康复项目而又没有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小孩,将一直资助到6岁,让他们能够顺利进入小学,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这在全区来说属于首创。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残疾儿童康治疗复现状]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