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浏览文章

收集“爱的阳光” 温暖“封闭心灵”

2009/4/7 9:40:38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郑 英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从十几个自闭症儿童家庭的松散聚会,发展成受全球五百强企业关注并资助的民间组织;从没有固定办公场地、四处“流浪”,到人、财、物等实现规范化、透明化的良好发展运作机制。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正在成为一个赢得越来越多社会关注的民间组织。记者日前来到这里,探寻这个民间组织的成长经历。

  自闭症儿童家长们团结自助

  粉色的温馨装饰,各色的孩子玩具,走进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的康复中心,记者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进了幼儿园。只是每一个班里只有十个左右的小朋友,至少三个老师在同时上课,为的是让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训练。

  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秘书刘珊珊告诉记者,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广泛性发育障碍。患儿在三岁之前即会出现典型的症状,表现为本质性的人际交往困难,使他们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与其他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刘珊珊说,“以前由于缺乏相对的医疗知识,有一位家长把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当成聋哑孩子治疗了8年。” 2001年7月,一群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自发组织了“深圳孤独症人士家长资源中心”,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宣传和呼吁,让自闭症儿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在中心成立的前三年,生存与发展相当艰难。”说起创办之初的举步维艰,刘珊珊依然记忆犹新,“办公找不到场地,经费都是家长们自己出,办公设备也是各家搬来的。那时我们最自豪的就是有一个由香港台湾等地的专家和好心人捐助的有关自闭症专业书籍图书馆。除了物质上的匮乏,更为让人担忧的是,很多自闭症患儿的家长由于孩子的怪异病状而将孩子一直关在家中。自闭症患儿最需要的是社区模式的训练,是去适应生活,如果一直被关在家中,只能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

  廖艳辉是现任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会长,作为最早“深圳孤独症人士家长资源中心”召集人,这位自闭症儿童的妈妈,联合十多个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踏上了与疾病抗争的漫长道路。中心成立之初,绝大多数的精力都是用在自闭症的宣传,由于廖艳辉和广大家长的奔走呼吁,孤独症儿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3年3月,深圳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深圳市孤独症儿童教育现状的议案》,推动教育部门为这些特殊儿童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环境。2004年5月创办康复中心提供康复服务,2004年10月开始提供学术服务,2005年1月在深圳市民政局登记注册成为非营利民间社团,2006年开始提供社区服务。

  只有规范发展才有广阔空间

  随着自闭症研究会的宣传与发展,自闭症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和爱心企业的关注。2007年4月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向一家海外基金会申请一个项目,由于很多文件都需要用英文,而研究会没有专业的翻译人才,所以上网发帖求助。一位网友回复他们:自己所在的塔吉特公司也有一笔慈善救助基金,也许可以向研究会提供帮助。在经过调查评估后,深圳自闭症研究会获得了这家世界500强公司15万元的捐助。

  廖艳辉告诉记者:“从深圳孤独症人士家长资源中心开始,我们就一直力求规范:一开始就有财务审计,每一笔支出收入都详尽记录。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只有具有公信力,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关注,筹集更多的爱心资金。”

  在廖艳辉眼里,研究会是一个快乐团队、和谐团队,但也面临着吸引员工方面的困难。“待遇、福利低,研究会只有靠理念去吸引人才。我们并不把这里的工作人员称为老师或是同事,我们把他们叫作‘同行人’!”廖艳辉告诉记者:“除了要有照料残障儿童的专业素质,这个行业对人性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更要有超于常人的耐心与爱心。”

  谈起机构的管理,廖艳辉告诉记者:“对于每一个来帮助我们的人,每一个志同道合者,我们都十分珍惜。因为这个团队是由一群人创建的组织,所以在管理上不是一言堂。我们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机构的管理上来,机构的一切都是公开的、透明的,而对员工也是让他们实行自主的自我管理,还提供很多的学习机会,给他们更大的成长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团队和谐健康地发展。”

  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该做的

  “其实最能吸引人才加入的还是我们这里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也是我们最大的推动力。自闭症虽然无法治愈,但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不能走入理念上的误区,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康复治疗就能让孩子变得跟正常人一样。”廖艳辉向记者讲述这样一种观点和认识:“彩虹有七种颜色,人也有各种性格。我们不应该以孩子是否痊愈或者有多少进步去衡量,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孩子获得了多少的爱。我们的孩子遭受了不少的拒绝,可我们更要有勇气去接受,我们不能要求太多,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怎样和自己的孩子过好这一生。”

  对于研究会的发展,廖艳辉表示,“一方面就是做好康复中心,做好对自闭症孩子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技能,努力地使他们能为社会所接纳;另一方面就是不断加大对自闭症的研究和宣传,提高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程度。打个比方,前者是努力使20%向80%靠拢,后者是希望在80%中能够营造出一个‘社会环境’来接受那20%。”对于自闭症研究会的将来,廖艳辉信心十足,“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多,空白也还有很多,我们只是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努力改善现状。我们会一直做下去。孩子们需要的,就是我们一直要做的。”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收集“爱的阳光” 温暖“封闭心灵”]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 相关文章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