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文摘 > 文摘浏览 > 浏览文章

跟着孩子的脚步

2011/12/21 11:02:52 来源:新浪博客星儿世界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跟着孩子的脚步

讲题: 跟着孩子的脚步, 同时挑战孩子, 帮助他在成长阶梯上越爬越高
主讲人: 斯丹尼·格林斯班(Stanley Greenspan)/ 提恩如

  地板时间(地板时光FloorTime)最简单也最困难的地方是: 面对特殊儿时, 如何真正跟着小孩的脚步, 同时挑战孩子, 进而帮助他们在情绪, 社交, 及智慧等发展上持续成长。

  什么是真正跟随小孩的脚步? 也许我在这可以放个次标题, 那就是, 当我们真正跟着小孩的脚步时, 我们不应该事先预测到他的反应, 也不应该“期待到”孩子下一步要做什么....。假如我们跟一个有语言能力的小孩“做”地板时间, 而我们想从他身上得到某个特定的回应, 比如说拿个苹果或玩具车给他看, 问他, “这是什么?” 并且期待他回答“车”或“苹果”。那么, 这就不是跟着小孩的脚步, 而是我们在引导小孩了。

  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找到的, 是他的创造力跟自发性, 这并不是说, 现在马上就要跟小孩来个充满想像力的游戏, 而是说, 我们想要的是“孩子对另一方”的回应, 假如给小孩苹果跟梨, 观察他会选哪一个, 并在感觉到他想要拿苹果时出言问他, “你要哪一个? ” 当他回答“苹果”时, 我们会因为他选了其中某一个而觉得新鲜, 但是, 在他把手伸向任何一边之前, 我们都不会知道他到底会选哪一个, 如果很了解这个小孩, 知道他喜欢苹果远胜过梨子, 我们也许可以猜到他会选苹果, 这不要紧, 因为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定他的答案, 不论他选梨子香蕉或橘子, 我们都乐于接受。也就是说, 我们并不是要从小孩那里“扯出”一个制式反应, 即使他给橘子取了个怪名字, 说“我要那个橘皱果”, 我们也无所谓, 搞不好会觉得这个名字很有原创感, 因此, 即使并不正确, 我们也不会纠正他。

  所以要点是, 如果你可以百分之百确定小孩的反应, 那么, 就是你在引导这个小孩, 你在把小孩捏塑成某个样子, 这是比较记忆式的学习, 而不是由孩子自发的真正学习经验。为什么在地板时间中, 我们这么强调“跟随小孩的脚步”, 特别是要孩子选择他要的呢? 因为, 特殊儿童(特别是自闭儿)所必须克服的主要困难之一, 就是把他们的意图(或说他们的爱好, 意念, 愿望)跟计划行动时所需要的动作技巧及步骤连系起来, 这些动作包括去找, 去拿, 拿给你看。

  这些孩子的另一个主要困难是: 当他开始拥有自己的字汇时, 把他脑海中的字眼, 跟他所爱所想所感受到的情绪连接起来。

  在情绪这一部分, 我们希望的, 是孩子因为感受到爱而说“爱你”, 所以他知道他在说什么, 而不是照着脚本念, 或背起来使用, 或因为他从电视上听到,或是你叫他说。

  回到苹果跟梨的选择, 很多小孩可以从图片中找出苹果或车, 但是他们不知道车子是什么东西。 假如你问他, “哪个是车?” 他没有办法从一堆玩具中找出车子, 然后拿来给你看, 然后教你怎么玩, 我们要的是他真的知道什么是什么, 要真正了解字汇的意义, 在用到某个字汇的时候, 我们必须要“带有情绪及感觉”才行。也就是说, 因为玩过车也吃过苹果, 所以我们知道车是什么苹果是什么, 妈妈给你一个苹果, 你拿到它, 闻一闻, 吃一口, 你觉得很好吃或天呀真难吃然后扔了它, 不论你的反应是什么, 苹果对你的意义由此而来。

  就像“妈咪”, “爱”, 或“分享”, 这些字眼一样, 这些字眼有很多意义, 而这些意义是由过程中感情产生时所带给你的各种经验而来, 情感是慢慢建立的, 对这个世界的经历越多, 字汇所代表的意义就越丰富。 比如“妈咪”这个字的意义, 一开始是抱抱跟亲亲, 然后是定规矩的人, 也是陪你玩, 带着你变着花样疯的人, 妈咪可能有时让你觉得有她是世界上最棒的事, 有时让你觉得有了她你真是生气, 她有趣又亲密, 她会好好保护你…。每个孩子对妈妈都有不同的经验, 所以每个小孩画的妈妈都不一样; 但是以上种种, 只有在真正原创的使用字汇时, 才会发生。

  所以关键是, 不要, 绝对不要, 试图得到特定的反应。不要这样测试, 也不要这样教导或评断你的孩子, 你要教孩子的, 是一个更重要的课题, 你在教他把他的念头(idea)跟情绪(emotion)连接起来, 所以他的想法是有意义的, 你不是在教他苹果或梨子这个东西, 你在教的是一个更宽阔的课题, 也就是字汇跟观念是如何开始有意义的, 这有点像教一个人学会钓鱼所以他??一辈子都有鱼吃。如果你教孩子的是: 每个字汇都有其意义, 那么你就是在教他怎样靠自己的经验在这个世界上学到新的事物, 你并不只是在教他某些特定的技艺。

  容我再提醒各位一次: 你应该一直觉得有些新鲜, 而不要试图从孩子身上得到固定的反应或字汇。

  拿着两样东西, 小孩会选哪一样, 你不应该事先就可以确定, 当然, 你可能会猜到, 但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 如果有一个小孩很喜欢你搔他的肚子, 于是在玩触觉游戏的时候你问他,“要痒肚肚吗?” 他点头说是, 这并不是不好, 因为你们仍然在互动, 问题是, 你之前就十分确定他的答案会是什么, 而你也在努力的从他身上得到那个答案, 也就是说, 你在帮助孩子做一个记忆排序的学习, 而不是让孩子想想他自己, 然后再做决定, 在玩搔痒游戏的时候, 不管小孩会指他的肚子或脚底要你痒他, 你不应该事先知道他的反应。

  即使是简单如看左或看右这个行为, 也要试着让他选择, 如果你之前就放了一个他毫无例外兴趣十足会看的东西在右边, 所以你知道他一定会往右看,这完全跟选择无关, 你是在做一个排序的反应, 你是在建立常规; 对于晚上上床睡觉这种事, 常规是好的, 对于用餐, 个人卫生等等, 规律化也是好的, 但是, 在学习情绪, 社会性, 智慧发展及语言发展的基础时, 规律化就不太好了。 因此, 不论他只是用姿态表示意愿, 或是有意义的运用语言来回答, 不能够事先确定孩子会给你的反应, 非常重要。

  现在让我们来看幼儿发展的六个里程碑: 调节, 参与及互属, 有意义及具目地性的一来一往沟通, 可以社交性的共同与人解决问题并持续互动, 扮演游戏时能够有意义且具创造性的运用想法, 而后可以合逻辑的把念头连接起来, 检视自己的意愿来回答“为什么”并说明原因。

  比如说, 把自己的想法跟妈妈的问题连起来。

  “ 你为什么要出去? ”

  “ 因为我想出去玩。”

  这些过程, 这些从参与一直到合逻辑的把念头连接起来的六个过程, 是我们要挑战孩子, 要从孩子身上扯出来的成果, 某种程度上来说, 我们的确试着控制孩子的情况,希望他能在成长阶梯上越爬越高, 所以, 如果用“森林”这个角度来看, 是的, 我们是在引导孩子, 但是如果以一棵棵的“树木”来说, 小孩才是领导者。我们不妨用另一种说法来加深印象, 那就是, 身为一个孩子的照料者或治疗师, 在小孩的安全上, 你们是老板, 在吃东西, 什么时候上床睡觉, 个人卫生上, 你们也有主导权, 此外, 你们还必须负责为孩子做重要的决定。但是, 在树的品种上, 也就是长出来的到底是白杨树或樱桃树, 这些互动及玩耍的内容上, 小孩是永远的赢家, 而你, 你是一个一直要在成长阶梯上, 确定孩子越来越往上的那个人。

  因此, 当你跟着小孩的脚步, 比如说放一个红球在头上, 手上再拿个蓝球, 看孩子会去拿哪一个, 试着介绍左右给他, 试着让他更亲近你, 当你做这些努力, 引诱小孩过来跟你玩的时候, 你期待的是他在成长阶梯上可以爬得更高一点, 你在试着得到更多沟通循环, 更复杂的共同社交性解决问题, 或是, 你在试着帮助孩子开始玩扮演游戏,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 那就是, 对一个开始运用自己的想法, 并且“几乎能够”或“已经能够”来回跟你互动的孩子而言,跟着他的脚步, 不用带领他也能让玩耍开始闪闪发光的最好方法之一, 就是想像扮演游戏。

  我认为许多专业同侪及小孩的照料者都不够重视扮演游戏这一部分, 因为毕竟, 一旦孩子开始说话了, 他可以告诉你他要果汁而不要花椰菜, 对你来说这的确是全然的狂喜, 于是你便不太能清楚看到下面这件事:

  扮演游戏, 才是让孩子能够更深更广运用想法及语言的引擎。由小孩主动, 有意义, 具情感, 生动的与你互动的扮演游戏, 才是让一切起飞的引擎, 不论他是一头凶猛的狮子, 你是母狮或是一只吓坏了拼命逃跑的小兔, 你都要想办法延长对话及增加戏剧性, 扮演游戏很不容易, 但显而易见的, 玩扮演游戏的方法, 就是成为小孩脚本里的一个角色, 然后不断的试着加深加广这个脚本。

  当某个照料者或治疗师告诉我, “你知道吗, 他真的没办法玩什么复杂的扮演游戏”, 我给他的建议都是, 好好观察孩子, 他真正的兴趣在哪里? 他在试着做什么? 观察他并挑战他, 让你的角色更有趣, 所以这个角色并非一直重复着搬演千篇一律的脚本。

  比如说, 你们开始玩上课的游戏, 孩子是老师你是学生, 假设他一直翻来覆去的说, “坐好把铅笔拿出来”, 因为他在学校听到老师这样说所以他也照样说, 那么, 你必须挑战孩子往前一步, 你也许可以当个调皮的学生, 然后跟老师说, “我的铅笔不见了, 不见了不见了, 帮我帮我”, 这个老师拿了一枝铅笔给你, “铅笔在这, 给你, 不要讲话”, 然后你可以再进一步的玩, “啊! 我的铅笔又丢了, 又丢了又丢了”, 或者, “我要蜡笔, 不要铅笔, 蜡笔蜡笔”,不管怎样, 不论你是装傻或混淆情况, 试着对话, 试着得到更复杂的对话, 你还可以说, “我要用铅笔画什么? 我要用铅笔干麻? 我有铅笔啦! 那现在要干麻?”, 不论你用小小的混乱来制造问题让孩子解决, 或是你用“我要画什么”来延长对话, 你必须增加扮演游戏的深度及广度, 所以, 挑战孩子并不表示你没有跟着小孩的脚步, 有些人认为跟着小孩的脚步就是做小孩想做的事而不能放太多自己的意见在玩耍中, 但请再想想, 扮演游戏, 特别是充满想像力的角色扮演, 甚至仅仅是姿态的互动, 都是要两个人合作才玩的起来的游戏。

  跟着孩子的脚步, 在小孩感兴趣的事情中寻找你的线索, 他在看什么? 他在玩什么? 他在做什么动作? 即使他只是漫无目标的在房间里晃荡, 这些都是你打开宝盒的钥匙。 从孩子身上找线索, 然后, 请注意, 然后你要试着扩展它, 试着把这些行为推前一步, 你一定要挑战孩子多向前一步, 所以你总是在那里把情况弄混乱一点, 放多些调味料, 丢曲球, 帮助孩子扩展他的视线, 帮助孩子成长, 你绝对不要只放着小孩在某处一遍又一遍重复做着一样的行为, 不是因为你告诉他, “别再做了!”, 而是你的角色让“重复”变成一个不太可能的事情, 或是你用你的姿态挑战他停止他的重复。

  假如孩子拉你陪他玩同样的玩法, 比如说, 拉你去帮他拿架子上一个他已经第四次放在那儿的球, 那么, 你走过去的时候脚突然卡住了, “啊! 我不能动了, 我的脚卡住了, 我很想帮你拿球可是我的脚卡住了, 卡脚卡脚!”, 这个勇敢的孩子现在得帮你把脚给拔出来, 然后, 然后你再度开始走的时候又绊到东西跌倒了, “啊! 我摔倒了!”, 现在这个孩子得费尽八力的把你给拉起来, 最后你终于走到架子前面帮小孩把球拿下来, 不过在这之中你已经加了五个多出来的步骤。假如孩子拉着你要你把门打开, 那么, 突然间门卡住了, 于是你们得去叫妈妈来帮忙, 然后叫奶奶来帮忙, 叫狗狗来帮忙, 最后你们必须说一个神秘的咒语, “打开打开, 打开门”等等, 你持续一直想办法在起点跟终站之间加入步骤, 于是,?? 在跟着孩子的脚步时, 你也得到了更多的沟通循环。

  记得总是给孩子挑战, 有时你可以拿自己当个有趣的障碍物, 假如小孩只是漫无目标的在房间里晃来晃去, ??你可以跟他玩“移动栅栏”的游戏, 用手臂环着他(但是不要碰到他), 所以他可以把你的手臂移上移下。你也可以爬进一个帐篷, 孩子要爬进来才能抓到你, 或者可以布置一个障碍物游戏场, 你们可以跳进球池里, 荡秋千, 做一些孩子喜爱也具备感觉刺激的活动, 于此同时你可以创造出许多, 许多步骤。 在这里我必须再说一次, 你并不能确定他会先做哪一个后做哪一个, 你能做的是不断加入一些新鲜感, 总是给小孩选择, 因此孩子一直做出属于他自己的反应, 你并没有在带领活动, 如果你十分满意于孩子一直回应出“你要的”反应, 那么, 现在就把脸上得意的笑容拿掉, 因为你在为小孩做主, 而这绝对是不可以的, 假如一个孩子让你觉得有些无计可施, 有些费力, 换个角度来看也许是件好事, 因为, 这表示孩子是他自己, 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另一个跟着小孩脚步的关键是: 当个非常好的观察者, 不要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

  比如说, 有个孩子一直反覆来回说, “奶奶, 来。奶奶, 来。奶奶, 来”, 因为他想确定奶奶会来参加某个家族聚会, 妈妈开始对这个行为不耐烦, 但是因为不确定奶奶会不会来, 她并不想去处理, 妈妈觉得最后要是奶奶没办法来的话, 小孩会很沮丧, 而对于这个只有一点点语言的孩子, 她认为只要不理他, 小孩就会忘了这回事; 不过, 这个孩子并没有停, 于是妈妈不耐烦的大声吼孩子, “别叫了, 停下来”, 妈妈也开始沮丧。

  面对一个初具口语的孩子, 觉察到他真正想表达的讯息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他知道你了解他, 也是一个把重复的语词导向比较具创意对话的好方法, “奶奶来?你要奶奶来? 还是奶奶在她家?”, “要奶奶来, 要奶奶来”, “奶奶来做什么?”, 也许你因为怕奶奶没办法来, 小孩会更失望而不想开始这个话题,不要考虑这个, 让孩子想像。 “奶奶来做什么?”, 如果孩子不知道, 问他, “奶奶来抱抱你? 还是奶奶来睡午觉?”, “抱抱”, 这时你可以拿些娃娃出来, 让孩子挑哪个当奶奶, 哪个当小宁或莎莎, 哪个是妈妈, 看孩子能不能开始玩一些扮演游戏, 如果他不能, 只是反覆的喃喃自语同一句话, 那么你不妨问他要不要打电话给奶奶, “要, 要”, 如果这时候奶奶告诉小宁或莎莎她不能来, 那么, 我们再开始处理现实, 我们可能必须面对一个哭闹的孩子, 但是, 他并不是重复在念同一句话了。

  也许孩子会很失望, 人类健康情绪的一种, 可能他会闹一阵子, 五分钟半小时甚至一天, 但这是早晚(当他知道奶奶不能来时)都要处理的情绪, 重要的是, 你了解小孩要告诉你什么, 而几乎大多时候这都是面对重复性口语最好的解决办法, 也就是找到重复语言背后的意图, 了解孩子想要告诉你什么, 当孩子重复叨念时, 也许他没办法说出什么合语法的话, 但是, 在他不能解释给你听他真正要什么的时候, 他能做的也只有口语的重复, 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会有的行为, 我们在失去一些语言, 或老是担心记不住事的老人身上, 都可以看到同样的行为。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态度来处理肢体的重复行为, 问自己, “孩子想要告诉我什么?”, 在这里的通则是: 试着附予意义, 试着在看起来没有头绪的行为背后找寻意义。

  假如他在晃或跳, 也许他喜欢这样动身体, 假如他摇晃他的手, 也许摇晃手让他开心, 也许在做这些事的时候, 孩子的身体里有兴奋的感觉, 也许他脑海里有音乐所以摇晃双手, 因此, 加入孩子, 试着对话, “好玩不好玩?” “好玩, 好玩,” 一旦你加入他, 一起跳, 一起摇晃双手, 一起指挥乐团, 一起弹奏音乐, 于是你们在做韵律性的活动, 这时, 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有趣的障碍物, 看看孩子能不能够因为你的介入做出一些改变, 比如说, 由此变化出游戏, 把你的手放在他的双手里面, 所以在拍手时, 他会拍到你的手, 或者把你的手放在他的手外面, 所以他拍手时会碰到你, 问孩子, “妈妈的手这里,还是那里?”。

  当你在做这些事的时候, 你会发现更多让孩子快乐的事, 更多孩子的兴趣所在, 总是假设孩子在做的事能带给他某种程度的满足, 而我们可以借着互动让孩子更接近他的目的, 有些孩子需要很多感觉刺激, 所以我们要带他去荡秋千跳球池溜滑梯, 让他做些满足前庭刺激的活动, 同时, 我们也跟着一起玩, 包括韵律活动, 音乐, 游戏, 等等。

  让我做个总结, 我们今天谈的是跟随小孩的脚步, 仔细的观察, 试着看到或试着附予你觉得没有意义的行为某些意图, 也许孩子做的事并不总是有意义,但是, 相信我, 大多时候你都可以找到原因。

  创造互动, 在互动的时候, 不要尝试得到固定的反应, 总是试着给他选择, 总是努力得到新鲜感, 或是起码不要事先知道孩子的答案, 假如你之前就知道孩子会给你某个字或某个动作, 那么, 你就是在带领孩子, 你在写他的台词, 你在控制孩子, 假如你事先不确定孩子会给你的答案, 那么, 你就是一个真正在跟随小孩脚步的地板时间人(floortimer), 你必须一直挑战孩子往前一步, 在成长阶梯上爬高一层, 更深的互属, 更多沟通循环, 更频繁的共同解决问题, 更专注的想像游戏, 然后最后,自发性的, 可以把意念连系起来合逻辑的跟你聊天。

  于此种种发生的同时, 蛋糕上加分的鲜奶油是: 当你这样跟小孩玩的时候, 你们会得到更多乐趣, 更多, 更多快乐。是的, 你在教, 你一直在教导孩子, 但是你是在教他整片森林, 而不是一棵一棵的树木, 谢谢各位。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跟着孩子的脚步]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