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 群处技巧训练
一. 知道别人存在:
能接受长辈、教师、同学与他接触。
二. 与同辈一起玩耍:
在成人陪同下能与三两儿童并坐,各自玩自己的玩具;
即使没有成人陪同,也能进行上述活动;
在成人指导下能与三两儿童一起玩耍;
能独自与三两儿童一起玩耍。
三. 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时,有所反应:
听到自己名字时,注视教师;
听到自己名字时,注视教师,聆听教师指示;
在小组中,听到自己名字时,聆听教师指示。
四. 适当地表达个人感受:
能表达喜、怒、哀、乐、恐惧及其它感受,不会木然不语或反应过大;
减少无故哭笑。
五. 打招呼:
当别人向自己打招呼时,有所反应;
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以声音或手势);
懂得与人接触,如伸手、微笑或发出声音。
六. 指出和辨认一些熟悉的人:
能指出父母、教师等常见的人;
辨认家庭成员或熟悉的人物。
七. 遵守规则:
能在成人指示下或下课钟声响时停止活动;
懂得排队轮候;
活动期间保持安静;
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例如:五分钟内串好五颗木珠;
完成时,能向教师作示意;
跟从上课的日常程序。例如:排队、点名时举手;
懂得收拾个人用品(书包、外套、水壶、饭盒、鞋袜等)。
八. 参与集体游戏:
在他人协助下,参与团体游戏,并跟从游戏形式、规则和速度进行。
九. 与同学合作完成习作: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习作。
十. 培养对音韵、歌曲、节奏乐等方面的兴趣
十一. 独立能力:
能自行拿取对象(而非坚持要人代劳);
熟习住所内外的环境,不会迷路;
懂得避开危险。例如:尖物、热的对象、高地方、深水地方、马路等;
能独自走出屋外,然后返回家中,无需他人照顾;
能独自往还离家不远的地方,无需他人照顾;
能自行乘搭交通工具,例如校车、专线小巴,而无需他人照顾;
能安全过马路;
能解决困难,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工作或活动,以及解决日常生活遇
到的小问题。
十二. 善用余暇(兴趣的培养):
培养兴趣。例如:画画、砌图等。
(丙) 沟通能力训练
一. 语言理解:
看图认物,用实物配图;
在课室内,能按照指定的位置及先后次序摆放物品;
能按指示,到课室外拿取两至三件物品;
理解图片,能指出图中的人物或动作;
能按指示,完成两至三项工作;
理解问题,并作适当的响应。
二. 说话:
运用发音器官;舌头的运用,例如:卷向上颚、左右、伸出等;
唇的运用,例如:合拢、圆形、啜、吐等;
没有语言能力的学生,能理解和运用表情、手势;
有语言能力的学生,能发声音,或牙牙学语般说话;
能唤出熟人的名字。例如:四位小朋友,及或三位成年人的名字;
说话时,减少复语的情况;
能用单字回答问题;
用单字发出请求;
运用二字词语;
能说断续的句子;
能说出完整的简单句子(四至六个字组成),但并非牵强及机械式的运用;
说话流畅,不会有半途遗忘的情况;
正确地控制说话的速度;
正确地引用方位词和代名词;
能复述或用手势交代三小时前发生的事;
能清楚表达事情是在过去、现在或将来发生。
三. 发音:
能清楚地发出单音。说句子时,虽然含糊不清,但能令人明白。
四. 音调:
有意识地用不同音调表达意思,减少一贯呆滞平板的音调;
说话时音量适中(不会无故尖声或高声呼叫)。
五. 运用语言,以达到与人交往和适应环境的目的:
能用手势或语言要求他人留意一些事物;
能用手势或语言解释及描述情况;
主动解答问题;
主动与人交谈,而并非重复句子;
主动发问;
能就感到兴趣的事物提问;
能运用想象力,谈及生活圈子以外的事;
能与同龄儿童沟通。例如:在集体活动中,能表达自己及了解同伴动作
的意思;
懂得简单的电话应对。例如:拿起电话筒说:「喂」,收线时说:「拜拜」;
能打电话给熟悉的人等。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