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家长 > 育儿随笔 > 浏览文章

甄岳来:读邹文“甄老师家庭指导记录”有感

2011/1/18 9:03: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甄岳来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思维,让孩子迈上新的台阶

  ——读邹文“甄老师家庭指导记录”有感

  甄岳来

  邹文,康爸:

  你好。看了你的流水帐,没想到因为我而让你冒了这么多汗。你冒汗,问题在我而不在你,看了那么多家长对你的安慰和劝导,更让我觉得我给了你压力,对不住你了。因此,我做了一个好好的反思。

  第一,当我看到那么规矩的一个康时,我觉得你和康的耳边一定不乏惊叹、赞美、宽慰之词,我去看康,深知你不是为了再听一次赞美。相反,如果是一个状态不如康的孩子,甚至问题严重的孩子,我倒可能会表扬孩子和妈妈,因为,他们往往缺乏自信,没有人表扬他们,我想你定会深领我意,不要冒汗了。况且,我又不是满头挂衔儿、高居家长之上的“专家”,我不过也是孩子她妈,互相学习、平等交流,哪里有那么严肃呢?你不知道我见到康的感觉,第一是佩服,第二是羡慕,第三是惭愧。在方静老师和小石头面前我也是这种感觉。

  第二,再说康,在我们看来,他目前很值得让我们欣慰。虽然时间很短,康给我的享受和鼓舞,让我铭刻在心。真的,记忆中还没有谁给我系过扣子,康的动作,除了温馨、体贴,我不知道再怎样形容,也许我们这样的妈太容易知足了。但是,康还要继续提升吗?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他才12岁,到22岁,起码他还有10年的时间,这10年,康还能走出去多远,不可估量。当这个大前提一定的情况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康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升呢?我高兴的是,你的头脑很清醒,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这是制约康继续进步的两大关键因素。

  这段时间,接待过类似康的孩子不少,基本上大家提出了和你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们早期情绪障碍严重,行为没有规矩,感知觉异常敏感,执行能力落后,注意力涣散厉害,综合社会功能与同龄人差距显著,经过早期矫正以后,特别是家庭社会性教育做得出色的孩子,到了10岁左右,他们的基本障碍得到了较显著的改善,显现出了康目前的趋势和状态,比如培训时举的王小芳就是一例(我已经把康当成了她的榜样)。那么,下一个阶段,这些孩子提高的空间和方向到底在哪里呢?不知道你是否记得我在07年培训时讲过孤独症康复的两个阶段: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这些孩子的康复应该迈上高级阶段了。

  第三,康今天出色的社会功能不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他是你目标明确、方式得当的出色的社会性教育的回报。当他的社会功能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发现,如果他要继续提高,那么思维能力落后,就成了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康的思维能力不提高,那么他的社会功能再继续发展,将受到影响了。

  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康的成长历程:不执行,也不理解(原生态孤独症)——执行,但不理解(康复的初级阶段)——执行而且理解(康复的高级阶段)。我们必须知道,自我意识、思维理解、社会功能,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提高一个方面,会影响其他方面,一个方面的落后,也会拖其他能力的后退。

  孩子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早期情绪康复、规范建立是主要矛盾,而后期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将成为主要矛盾。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思温饱,温饱解决了我们思小康,小康实现了咱再思致富。进取而不知足,这本身就是我们家长自己的社会性。目前的康已经知道了“怎样做”,执行层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理解层的问题了。

  对于一个问题理解的程度,关系到执行的状态。就象社会性教育,有的家长是不完全理解而去执行的,那必将会停留在形式上、片段上、具体操作环节的模仿上,那必然做不深入,走不长远。但是,完全理解以后的执行,理解精髓以后的执行,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就如你,独立自主,只看一本《指南》,仅听两次培训,你却带出了一个出色的孩子!今年的4月2日活动上,有一个专家发言(抱歉,我忘了专家的名字)说到甄老师社会性教育时,用过一个词,叫做“大道无形”,我想,这一用语是那位专家对社会性教育深刻理解后的概括。这两年,你在实践着这句话,因为你理解了“社会性教育”有确定的原则,但无固定的形式。康要更加好地执行,提升理解能力当然也势在必然。

  第四,思维训练是否高不可攀?思维训练是不是枯燥无味?不是的。其实,就孤独症孩子而言,孩子人人有思维,不过思维能力有强弱。说到怎样训练思维,其实,生活处处有思维,但确实,家长、教师给孩子做思维训练的能力有强弱。那天短短几个小时,我仅能够让你明白的是:到底什么是思维,只要消化了思维的概念,转化成训练内容和方法,我确信你是没有问题的,就象当初你学习社会性教育一样。

  仅就康来说,他自己把思维提高的机会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我们点播一下,会恰到好处。

  那天,康见到我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甄岳来老师象温红阿姨”。这句话表明康对我进行了观察,他已经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见到的两个不同的人进行比较,经过比较、分析以后,他进行了概括,找到了我们之间的相同点,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象**”。

  你想想,这里面,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因素都有了。不过,康要提高的是概括的深度。当时,他一定是从自然属性上进行的比较,比如,两个人都是女性,两个人年纪都比较老,两个人的气质(康不能概括气质,但是能感觉)相貌相似等,这都是对直观可感的外表共性特征的概括。哪些是当时直观不出来的共性特征呢?比如,我们都有一个女孩,我们都住在北京等。哪些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属性呢?比如,我们都有职业等。比较相同如此,比较不同也如此。我们哪里不同呢?长相不同,高矮不同,这是外表特征。家庭住址不同,家庭成员不同,年龄不同等,这是不能直观的特征。社会职业不同,工作单位不同,经济收入不同,社会角色不同等,这是社会属性差异。大概你可以明白了吧?长此以往,日积月累的随机指点,孩子理解问题的深刻性会提高的。

  康的思维要素、思维的自觉性都有,他自发地迈进了这道门槛,缺的是我们的点拨。点亮点亮,不点不亮。人类第一个点亮火把的人,要经过长时期的感知、摸索和经验的积累,多少万年以后,最后好不容易才悟出摩擦生火的道理,才知道了什么东西容易燃烧,但是,当人类将这个经验传递下去的时候,却可以在瞬间完成。如果我们不及时传递,让康在感知中摸索,在摸索中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之间的关系,那他可能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但如果我们点拨一下,将这种能力“传递”给他,孩子思维的发展是可以走捷径的。

  我摸索了20年后,将社会性教育传递给后人,李老师研究思维训练,将思维训练的方法传递给后人。大家接受这些东西,应用这些东西,远比去从头发现这些东西的过程短多了。点亮康的心灵,给他智慧,当他的感性经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惟有思维能够让他上台阶。(再理解一下培训资料里的两个大圆圈。)

  记得李忠忱老师在讲思维训练时讲到了一个心理学研究过的现象:黑人的孩子比白人的孩子感知和经验并不少,但是,白人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会将孩子的感知和经验向理性层面上提升,而黑人父母却做不到,因而,黑人的孩子长大以后,和白人的孩子比较,看起来没有白人聪明。这种现象,特别是背后的道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有自觉的思维训练的孤独症孩子,和一个没有自觉的思维训练的孤独症孩子,其结果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康自己目前已经给了我们接受点拨、提高思维能力的契机,但是,要看到他在普通学校中,人家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又不适合他,那么,怎样根据他的程度设计、实施思维训练,就是一个专门的问题了。

  还说康。思维能力有两个关键:概括能力和找关系的能力,也就是说,孩子要会建立事物之间的关系。那天爸爸说:“茶水多泡一会味道会好”。这就是水、温度、时间和溶解的关系。康非常听话,或者是作为一个规则,或者是作为一条经验,康接受了爸爸的指导。如果合适的时候,带着康做一个实验:找不同的溶质,比如糖、盐、茶、固体的其他冲剂等,分别用不同水温的水去泡制,观察溶解的速度和水的味道,让康理解溶解速度、溶解的充分性和水温之间的关系,帮助他归纳出规律。然后,再使用同样一种溶质,用同样温度的水溶解,但是,用时长短不同,让康观察观溶解时间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时间短的又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让他理解时间和溶解的充分性之间的关系,帮助他归纳规则。生活中类似的实验很多很多,实验是感性的,归纳规律就是思维,就是理性认识了。从思维能力上看,这个实验涉及到了关系理解,即理解物与物的关系;还涉及到了归纳推理,即要对每个个别的认识对象进行归纳,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实验还涉及到了抽象概括能力,即将共性的东西提炼出来。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它涉及到了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一果多因的思维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等等。

  康的爱好是厨艺,完全可以将思维训练放在做饭的过程中。一道美味的出炉,绝对是辩证思维方式的产物。不放盐,适量的盐、过量的盐,绝对是量变质变的过程。一道好菜,绝对是多因造成的一果。投其所好,见机行事,就地取材。孤独症孩子,其社会功能在生活中教,思维也不是只在课堂上教。思维训练可以做得非常生活化,非常生动活泼。

  第五,知识价值和能力价值的关系。

  那天,用李忠忱学具做了几个智力题,没想到也让你流汗,真不好意思了!其实,我不是在考康,我是想知道他应该从哪里做起。我们需要理解的是知识价值向智能价值转化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学具只有三个盒子、六本书,就可以训练思维呢?我想你现在肯定理解了。认识一个狮子,认识一个老虎,再认识一个熊猫,直至孩子会给上百个具体的动物命名,都只是数量的增加。只认识了两个动物,孩子能够比较出不同,概括出相同,这就是智能,这就是质的飞跃。孩子能够分别完成“把鸟类动物拿出来,把兽类动物拿出来”,“把动物拿出来”的指令,说明孩子理解了类包含的逻辑观念,这就是智能。当我们让孩子将两个积木上的图画连起来说句子的时候,这就是在建立事物之间的关系……“把你的积木分成两组”(好象康没有听懂这个指令),程度差的时候可以用动作完成操作,程度好的时候可以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结果。学具只是思维训练的启蒙工具,通过学具的使用,你会领会我所有讲的思维的道理,然后就要走出学具了,一定要让思维训练走向生活。(其实,那天给你讲的思维训练,我剽窃了李老师很多东西。)

  学具看起来难,其实进去后不难。话说回来,再难还难得过我们和孤独症的较量吗?这套学具的价值,好好挖掘,你会彻底明白思维是怎么回事,之后再去迁移。

  第六,思维训练的自发与自觉

  如果你遗憾于你过去没有做思维训练,大没有必要,因为事实上你是做了的,不过你不知道那就是在练思维而已。过去你所有做的思维训练,主要的问题是:第一,自发而不是自觉,做了却不知道。原因是不明确到底什么是思维训练。就象我早期,自己应用的就是ABA,但是我却没有ABA的概念,后来了解了ABA,才知道原来如此。冠以什么名称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做了。所以,放心吧,不要遗憾。第二,孩子早期做过的思维训练片段不系统。几乎所有的机构都会做一些训练思维的内容,但是绝大多数老师不知道自己做的是思维中的哪个部分,属于思维中的什么能力,自己也不知道这项能力和其他能力有什么关联,更不会自觉地提升思维训练的难度。比如,分类,属于抽象概括能力,其难度为排除分类、指定分类、自主分类。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级分类容易,两级分类难,组合分类最难。从分类的对象上看,按照物理属性分最容易,按照社会属性分难等等(李老师的学具里都有说明和举例)。在分类的能力系列中,教师、家长往往找不准孩子的起点(就象你,上来就做复句造句,难为死康,必须后退到“听懂”。),抽不冷子插一杠子,练两下子,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往后怎样延续又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练的“思维能力”向生活中迁移也不知道。思维训练做得零散,不系统。误区真的比比皆是。曾经有一个家长,向我汇报孩子的理解能力,说孩子会“配对”了,但是他并不知道,配对是一种形式,给什么内容配对,配出什么关系的对来,才是配对的实质与核心,由于关系不同,配对的难度可是有很大差异的,并列关系配对和种属关系配对是不一样的。不该有的误区,可想而知我们思维训练的现状。

  看到康,越发理解了你的困惑和问题,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是一次飞跃,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又一次飞跃,你面临着第二次飞跃。

  第七,思维训练和社会功能训练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完成。思维训练和社会功能并不对立,就象你开车,手把方向盘和脚踩油门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说:你这一刻钟只能握方向盘,不能踩油门,而下一刻钟该踩油门了,于是你就握不了方向盘了。在同一时间,你既踩油门,又可以握方向盘,它们是不矛盾的。再回头看王小芳的老师写的“买酱油”的教案,那是在训练买东西,但是其中人物关系理解、抽象概括能力训练也做了。我们教育孩子区别和理解“我的亲人”、“我认识的熟人”、“我不认识的陌生人”,你说这是在教自我意识呢?还是在教人际关系呢?还是在训练思维能力呢?都是,因为他们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的。从“我与别人关系认知”的角度看,这是自我意识,从“要按照不同的关系来处理彼此之间的交往行为”的角度看,这是人际交往,从“建立两个对象(人)之间的关系、同一个人与不同的人之间有不同的关联方式”的角度看,这又是思维。任何一项社会功能,比如买东西、理发、洗衣服、接待客人、锁门、使用钥匙开门等,其中都有理解能力在支持孩子,没有脱离理解能力的社会功能。所以训练社会功能,就必须要训练思维,训练思维又必须要将思维回到社会功能上去,必须让思维回到孩子解决问题上去。怎么提高孩子在生活中的理解能力——思维上台阶,除此以外,别无出路。

  第八,我理解的“想法解读”。你感慨道:“想法解读、表情解读难道只是在图片上、书上么?”从你的语气中,我大约感觉到家长可能很多都试图通过图片来教会孩子解读别人的想法,不知道我感觉的对不对?我的看法和我的做法是:想法解读的第一课堂在生活的真实情景中。那天问了康两个问题:“你想想,我刚才上楼干什么去了?”“我们大家为什么笑?”第一个问题我期待康答出来,第二个问题我没有期待他回答,因为太难了。

  “想法解读”,是一个人根据能够直观观察到的现象、别人的表情、动作、场景特征、事件过程等(这些都叫做已经知道的),推导出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别人的心理活动、事物的缺失部分等。缺少的可能是中间环节,也可能是结果(这些叫做不知道的)。通俗地说,想法解读就是“根据已知推出未知”。一个孩子能够进行“想法解读”有几个核心能力。

  1、推导是按照逻辑关系进行的,包括生活逻辑和思维逻辑。他说我“上楼去吃早饭”。这个答案既符合逻辑,又不符合逻辑。符合逻辑是说他判断我回家了,这是对的,当时是早上,我可能去吃早饭,也是对的。不符合逻辑的地方是:吃早饭需要耽误的时间会比较长,我不会马上下来。这是生活逻辑推理。在生活中,大量的要用到生活逻辑推理。比如,教室里有几个同学,我也在其中,一个同学问:“你交作业了吗?”,我听到了以后要判断“他可能问我,可能不是在问我”。如果只有我和他两个人,我要断定:“他肯定是在问我”。

  2、我理解的“想法解读”包括对人物关系的推导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推导。有一次在餐厅里,乱糟糟的,远处看到餐厅收款台前有一个人,在和收款员说着什么,指手画脚,声音很高,但是乱,我们听不清。我让女儿看,猜说话的人是谁?他可能说的是什么话?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那个人把一个打包好的餐盒狠狠地摔在地上,头也不回,一直朝大门走去,我问孩子:“你说他怎么了?”我是在情景中随时随地做“想法解读”的。领着她上街,对迎面而来的诸多的“二人组合”,通过他们之间的动作、表情、性别、年龄等已知条件,就可以大概判断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个年轻女人抱着一个小小男孩,他们可能是母子关系;一个青年男人挎着一个青年女性,他们可能是朋友关系;两个人对面相遇,一个回头指了一下,然后二人瞬间分手,各奔东西,他们是陌生人在问路的关系等等。中等智力落后八岁的孩子,应该会根据这些已知条件来解读人物关系了。

  3、“想法解读”,是对别人心理活动的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隐蔽性、主观性,瞬间变化性。要求孤独症孩子解读别人的想法,首先要求他会换位思考,摆脱自我中心化,但是恰好他们难以换位。其次,自己有想法,才能解读别人的想法,自己有过疼的感觉,才能理解别人疼痛的感觉,但是,恰好,孤独症孩子想法十分的简单,甚至是个空白,他如何解读别人的想法呢?

  能够解读别人的想法,归根到底,还是思维的问题,逻辑推导是思维能力问题,换位思考是思维方式问题。

  4、为什么“想法解读”主要在生活中,而不只在书本、卡片、桌面上?不知道你是否记得我讲过思维的三个水平: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符号思维。符号思维上不去的,要退回到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还不行的,要退回到动作思维。动作思维充分发展了,再提高到形象思维,最后再到符号思维。违背这个规律是不可以的。生活情景中的解读叫做动作思维,卡片解读叫做形象思维,通过阅读文字解读叫做符号思维。低级阶段没有做,或者做得不充分,直接上高级,是不可以的。就象康学复句,直接造句不可以,要先听懂,再仿说,再造句。跨越商品经济,直接从农业经济到计划经济是不行的,要退回去,所以,中国才要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要从生活中的想法解读开始做起!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想到我对康的一句评价又让你冒汗,你不说出来,我还不知道,居然我都没有解读好你的感觉,不可饶恕!康与你的榜样与示范效应很强烈,你可能会面临褒奖、荣誉、信任,但是,也会有质疑、批评、压力、甚至挑衅等,我的例子你最清楚了。我都快退休了,当有人到我的学校调查我教师身份的时候,真让我啼笑皆非。你想怎样是一回事,别人把你解读成什么样子,那是由不得你的另外一回事。所以,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我们必须宠辱不惊,没有必要流汗。因为我们洁身自好,追求真理而问心无愧。有我这碗酒垫底,以后什么样的酒你都能对付!

  你之所以对康提出了上思维能力的要求,在于康有提高的空间,如果今天我看到的康已经到达了自身的极限,那么,我们必须尊重孩子,而不能强加于他任何不符合他实际接受能力的东西。不光是思维训练,所有的能力提高,都必须以保护情绪健康为前提,否则,得不偿失。我确信你没有问题。别太要求完美,对康如此,对自己也是如此!记住:有过程不一定有结果,但是,没有过程,必然没有结果。

  啰唆两句对家庭指导的感慨。孤独症的康复模式要有突破,孩子走进机构和教师走近家庭必须结合起来,否则,象康这样的孩子,康还需要指导,谁来做呢?我多么期待着中国能够出现有能力走进家庭,做家庭社会融合教育指导的孤独症康复教师!

  好了,以后再有专门的时间,考虑做一做思维训练的培训。

  我对孤独症的研究方法是演绎推理,这是最严谨的推理方式。我不习惯用归纳推理,它有局限性。

  汗不要冒了,没有人有资格审查你!

  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总要结尾的。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甄岳来:读邹文“甄老师家庭指导记录”有感]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