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家长 > 育儿随笔 > 浏览文章

对我们的特殊教育思考

2008/7/8 11:10:04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看到万言假期心情愉快,问题行为也少了,我开始反思:平时那样上学是孩子需要的吗?

  今天晚饭时,我问孩子:“放完暑候,就要开学,开学了,你上几年级了?”万言敏感地马上说:“开完学,放暑假!”这是孩子语言理解与应用的一个进步,他用我的语法表达了他的心声——他不喜欢上学,他希望过着现在这样的生活!

  是啊,孩子上完三年级,目前所在的普通小学环境能给符合孩子需要的东西已越来越少了,他的焦虑明显更重,由此带来的异常和刻板行为更加明显,也难有时间做那些他喜欢的活动和符合他的实际能力的学习。

  从1985年制订的特殊教育的有关条例中我们知道,当前国内的特殊教育也有不少政策,如特教学校(辅读学校)、普通学校中附设的特教班,以及在普通学校中随班就读,根据孩子的不同能力和障碍程度来做不同的教育安置。随班就读作为中国特色的教育安置形式,其实与当前特殊教育倡导的融合教育是不谋而合的。一个完善的融合教育,要有资源教室,资源教师,个别化教育方案,还要有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全纳教育理念。人口在30万以上的县市(区)须设至少一所特教学校,30万以下则要求在普校中设特教班。不管在什么学校中就读,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权,尤其在上海早已实施教育“零拒绝”。

  赣州市章贡区现只有一所特教学校,且是以聋教育为主,培智班只有极少数学生,且以看管为主,智能障碍儿童的个体差异最大,而目前学校尚未开展个别化教育。基于这一现状,加之自闭症儿童迫切需要一个主流教育环境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正性行为和沟通交往能力,所以我们为孩子选择了上普小。三年下来的普小教育其实也是困难颇多,从一开始做通学校工作接受孩子陪读入学,到一年级因为吵闹等行为问题副校长向校长反映,再到二年级下学期起改为孩子考试用我们自己出的试卷,三年级我向副校长提出能否设一资源教室,我们提供资源教师遭到拒绝,尽管孩子们依然接纳本班有个特殊孩子,但他们已发展起自己的同伴关系,与万言的主动接触已明显减少。如果没有任何作为,这类变化,将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随着小学的年级升高,会越来越多,可能孩子直接面对的就是无法在普通小学环境中呆下去。

  我为孩子设想了几条路,第一条是最理想的,但目前无法进行。那就是向学校推荐融合教育理念,希望能在小学中设立资源教室,孩子跟不上进度的课程可以到资源教室去上,学校没有资源教师,可以由康复中心派出,这一设想如能做为一个实验课题来运作,既帮助到孩子个在主流教育环境下可接受到相应的个别化教育,也完全可以促进普通小学教育行动研究,成为校本特色。第二条路是目前正在做的,缩短孩子目前的在校上学时间,改为半天上学,下午则到康复中心接受个别化教育和开展家庭课程,但上午这半天主课为多,坐在教室里听天书的时候为多(且坐在最后一排),容易引发孩子的焦虑情绪、行为问题。第三条路则是转到特教学校上学,但当地的特教学校没有教育孤独症儿童的经验,无法提供孩子需要的课程和个别化教育。第四条路就是依托我们的慧聪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开办少年班,开展培智和社会适应性教育,但作为民办学前特教机构要拓展教育范畴急需社会支持,包括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等。

  要想象现在暑假这样的安排毕竟是短期的,我并不希望孩子离开学校这样的大环境,完全依靠家庭教育。综上所思考的,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特殊教育的大门打开,而且还要有合适的座位给孩子。这些需要家长的推动、教育等多方人士的支持和大胆尝试。

  去年在广州自闭症论坛上听到来自台湾融合教育一线的郭老师的特教宣导,还有她们为孩子所做的教育服务,有人评价广州的差距有十年,而象赣州这样的小城离广州还有十年。二十年的教育差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孩子早已成年,他们无法得到他们需要的教育!也就注定,今天国内的自闭症以及其他特殊儿童的家庭要独自承受家有特殊孩子带来的种种压力,家庭问题势必又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合理的生态化系统,特殊儿童们的处境和未来令人堪忧,他们的家庭出路何在?

  希望看到博文的朋友与我一同思考、行动。

0% (0)
0% (10)

下一篇: 从未有过的失态 上一篇: 春日里的一次家庭互动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对我们的特殊教育思考]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