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康复 > 疗育指南 > 浏览文章

孤独症儿童需要心理训练

2009/12/11 9:11:37 来源:互联网 作者:李珑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有关合作单位最近在北京开办了一所“孤独症儿童治疗中心”。借去国奥心理医院访问的机会,前去认真地做了番考察,收获良多,并商谈了有关合作意向。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1938年,Johnskopkins医院的Kanner医生收治了一位5岁男孩Donald,发现该男孩几乎是生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在他两岁多的时候就拥有了惊人的记忆力,能大量背诵《圣经》等文献资料,却不能正常地与人进行交流。他很少言语,即使在相当有限的谈话中,常常把自己说成是“你”,而将对方说成是“我”。在生活中,Donald迷恋于圆形物体,对物体的空间知觉记忆十分清晰。表现出刻板老成,自己的物体位置稍有变动或其生活规律的点滴改变,都有可能会造成他的焦躁不安。

正是这样一个病例引起了Kanner医生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在以后的几年里,Kanner又收治了10例与男孩Donald相类似的病例。他发现这11例患儿共同表现出四个方面的问题:① 极度孤独而不能与他人交往;② 言语功能发育迟滞而缺乏语言交往的能力;③ 习惯于重复简单的游戏并渴望维持原状;④ 缺乏对物体空间想象及灵活运用的能力而喜欢刻板摆放物体的活动。Kanner医生在1943年报道了这11例患儿,并将其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这是人类最早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

现今看来,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一般起病于婴幼儿时期,57岁年龄段发病率为最高,以男孩为多见,且有第一胎发病率为高的倾向。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人际交往障碍,行为刻板、兴趣缺乏,感知觉过强或过弱等异常,大多会伴随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症状。究其表现特征一是社交障碍,二是言语及非言语交往障碍,三是兴趣缺乏和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这就是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Kanner三联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确切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疾病,病程较长,预后大多较差。在其治疗方面,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能改变其病程,某些被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仅仅只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或缓解症状而已。迄今较为理想且最有希望的疗法还是在心理学指导下的教育训练和行为治疗。根据我的临床体会,对于那些年龄偏小的孤独症儿童,以心理训练为主的行为治疗应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这是需要心理治疗师根据不同的儿童选择出最为适当的训练方法,需要孩子的家长具有坚定的信心和恒久的耐心,需要治疗师和家长相互的支持和密切的配合,才可以在较长的心理训练中,使患有孤独症的孩子逐步走出自我封闭的小世界。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孤独症儿童需要心理训练]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